欢迎访问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科研动态

  • 2025/04
    16
    【稿件来源:姚庆祯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和NSFC-山东省联合基金资助下,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南黄海冷水团上升流对营养盐限制的缓解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Upwelling of cold water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alleviates phosphorus and silicon limitations”为题发表在海洋科学领域顶尖学术期刊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上。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近海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有害藻华频发。营养盐的浓度及其结构是藻华暴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南黄海作为典型半封闭边缘海,夏季冷水团锋面上升流对营养盐的输送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冷水团上升流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输运的营养盐通量仍不清楚。自2007年以来,南黄海连续发生大规模绿潮事件,对区域生态环境和沿海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定量评估上升流对营养盐输运的贡献,阐明其与绿潮暴发之间的关系,对解析绿潮形成机制和制定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2000–2022年卫星遥感数据和2012–
  • 2025/03
    26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在同位素示踪我国近海海底地下水排放过程(SGD)及其对海域营养盐的收支贡献这一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Large scale 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 dominates nutrient inputs to China’s coast”(海底地下水排放过程是中国近海营养盐的主要来源)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海底地下水排放(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简称SGD),是指所有在海底界面发生的水交换过程,包括陆源淡水地下水(FSGD)和循环海水(RSGD)两部分。SGD是驱动陆海界面物质交换的关键动力过程,对海岸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我国业已开展的SGD研究大多关注河口、海湾等局域尺度,尚缺乏对中国近海SGD通量的整体认识。由于方法学的限制,区分研究不同类型SGD通量及其物质贡献十分困难,导致量化结果的不确定度难以准确估算,因此无法纳入我国近海营养盐收支的评估模型
  • 2025/02
    28
    【稿件来源】:李克强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等资助下,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克强教授课题组对黄海浒苔爆发区开展了硅藻-甲藻演变机制研究,在浒苔源溶解有机氮(DON)的老化特征及其对海洋硅藻-甲藻演变驱动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图1),该成果发表于环境领域顶尖学术期刊Water Research和海洋学期刊Marie Environmental Research。论文第一作者为2022级海洋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李新宇,通讯作者为李克强教授和韩秀荣副教授。图1 南黄海浒苔绿潮消亡区和非消亡区硅藻-甲藻演替格局转变的浒苔源DON老化过程调控机制示意图浒苔绿潮在我国南黄海连续18年大规模爆发,浒苔绿潮消亡过程中释放大量营养物质进入海水,对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和演变趋势造成潜在影响。本研究针对浒苔源DON开展了老化过程及藻培养实验,结合现场调查数据,揭示了浒苔源DON对南黄海硅藻-甲藻演替的调控机制。研究发现,南黄海的浒苔绿潮消亡区呈现春季到夏季的甲藻-浒苔-硅藻的大型藻-微藻演替格局,与黄海非浒苔绿潮消亡区的春季硅藻-夏季甲藻的演替格局相反(图2),关键原因在于
  • 2024/10
    31
    10月27-29日,由中国海洋学会海洋化学分会主办、中国海洋大学承办的中国海洋学会海洋化学分会2024年度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召开。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王厚杰、科技处副处长魏俊峰、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王玉江、院长李先国、副院长庄光超出席会议。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杨桂朋教授主持开幕式,副校长王厚杰为大会致欢迎辞。王厚杰在致辞中指出,此次研讨会为全国海洋化学同仁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希望通过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学术观点,为我国海洋化学学科的未来发展发现新问题、指明新方向、找到新思路、把握新机会、建立新共识、开创新领域。大会邀请了海南大学高树基教授、天津大学白敏冬教授、集美大学祁第教授和中国海洋大学许博超教授作特邀报告。此外,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元素及其同位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生态环境效应”及“碳氮硫磷的生物地球化学”作了35个专题报告和18个展板报告,分享了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重要进展,并与现场参会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海南大学、天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海洋研
  • 2024/10
    30
  • 2024/10
    30
  • 2024/10
    29
    为庆祝中国海洋大学百年华诞,2024年10月25日,中国海洋大学化学科学前沿论坛在化学化工学院顺利举行。此次论坛邀请了国内化学及相关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包括中国兵器工业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吕剑院士、兰州大学唐瑜教授、中山大学苏成勇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朱广山教授、南京大学黎书华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杨军教授、山东大学杜林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于良民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仁贵研究员。与会专家们从不同的领域介绍了化学相关学科的热点问题、最新研究进展与学术前沿,并与参会师生进行了热烈的学术研讨和交流。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李先国、党委书记王玉江、副院长包木太、化学系主任李一鸣等参加了论坛。会议由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李先国教授主持。 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李先国院长首先代表学院致欢迎辞,并简要介绍化学化工学院近年来的发展与学科特色。参与论坛的邀请专家们从特种化学品合成、无机配位化学、量子化学、海洋环境化学、防污涂料的开发、光解水制氢等多角度介绍了化学领域的发展和前沿科学问题,给在场师生们奉献了一场学术盛宴。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包木太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总结,并指出将和各位专家
  • 2024/10
    08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邵锋副教授团队与学院王文泰副教授合作,联合浙江工业大学庄桂林教授,在化学顶尖国际期刊JACS Au(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u)上发表了题为“Two-dimensional MOF Constructed by a Binuclear-copper Motif for High-Performance Electrocatalytic NO Reduction to NH3”(二维双核铜基MOF用于高效电催化一氧化氮还原成氨)的研究论文。氨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化学品之一,与人类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全球的氨主要来源于传统的Haber-Bosch工艺。该工艺反应条件极其苛刻,耗能高,并伴随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电化学氨合成技术作为一种绿色、节能的合成方法,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电催化合成氨主要采用氮气(NRR工艺)。然而,氮气(N2)固有的化学惰性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与N2相比,由于一氧化氮(NO)的离解能较低,电催化还原NO制取NH3在动力学和热力学上相对更容易。此外
  • 2024/09
    05
    近日,实验室孟祥超教授课题组在国际顶尖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上发表了题为“Engineering active and robust alloy-based electrocatalyst by rapid Joule-heating toward ampere-level hydrogen evolution”(快速焦耳加热构建高效稳定合金电催化剂实现安培级制氢)的研究论文。氢能作为一种零碳、高热值的清洁能源,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按照制氢的三种方法,氢能分为灰氢、蓝氢、绿氢。其中,以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为代表的绿氢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CO2等温室气体,被广泛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阴离子交换膜(AEM)制氢技术被认为是集碱性电解水(ALK)与质子交换膜电解水(PEM)优势于一体的第三代电解水制氢技术,具有高效率、低成本、快速启停等优势,但在大电流密度下电解槽系统活性和稳定性不足限制了其产业化应用。因此,开发大电流密度下高活性、性能稳定的碱性析氢催化剂是AEM制氢技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过渡金属Mo基合金因
  • 2023/09
    28
    9月27日至28日,中国海洋大学“化学与海洋”未来科学家论坛举办。本次论坛由研究生院主办,化学化工学院、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教师学生200余人参加论坛。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范其伟、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科学工程学部代理部长、化学工程学院院长David Milton Lewis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论坛开幕式范其伟对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并介绍学校发展、办学理念等方面情况,希望“未来科学家”学术论坛成为广大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在未来科研道路上快速成长的重要平台,不断推动学校和各兄弟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范其伟致辞论坛围绕“化学与海洋”主题,分为“化学、化工、环境和海洋”四个方向展开,目的在于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启迪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营造开放的学术科研氛围。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乔世璋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副校长李伟华教授、山东大学张进涛教授、清华大学唐城副研究员等11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特邀报告,深度交流化学与海洋方向的新突破、新进展。现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