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学院新闻

  • 2025/08
    19
    8月8日至11日,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化学化工学院刘苗苗、何卓颖、王倚澜三位同学组成的中国海洋大学“浩海求索队”获得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全国总决赛现场合影本届大赛共分为化工原理理论、化工单元仿真操作和分析、化工原理实验三个环节,共有参赛队伍2400余支。经过校赛和区赛选拔,最终来自全国6个赛区的84支代表队参加了总决赛。在7月14日至17日举办的华北赛区竞赛中,该团队经过激烈角逐,以“团体一等奖”和“团队实验操作单项奖”一等奖(华北赛区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全国总决赛参与资格。华北赛区现场合影(一)华北赛区现场合影(二)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是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主办、教育部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协办的A类学科竞赛。此次获奖是学院在化工学科人才培养领域的又一重要成果,充分彰显了学院在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融合方面的扎实成效。未来,学院将继续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更多适应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的高素质化工人才而不懈努力。通讯员:张伟涛校 稿:徐 亮审 读:李 新
  • 2025/08
    17
  • 2025/08
    11
    2025年7月,中国海洋大学化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富妤若(指导老师:刘茜副教授)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Index期刊Water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rare earth elements in coastal regions: Anthropogenic gadolinium sources, budget, and transport”(人类活动对沿海地区稀土元素的影响:人为钆的来源、收支和传输)的研究论文。稀土元素(REE)作为一类新兴水环境污染物,近年来因高科技产业的广泛应用而大量进入自然水体。其中,钆(Gd)作为REEs之一,为磁共振成像钆基造影剂(Gd-BCA)的核心成分,经人体代谢后随污水处理厂出水排入环境。由于Gd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和细胞毒性,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行为备受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首次在德国河流中检测出人为源钆(Gdanth)以来,全球多地水体均报道了Gdanth的广泛存在。然而,我国现有研究多集中在长江和珠江流域,对近海Gdanth的来源及传输的认识仍十分有限。本研究在典型半封
  • 2025/07
    25
    7月21日,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2025年学术委员会会议在青岛召开。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厦门大学戴民汉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胡瑞忠教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工业大学仲兆祥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刘润辉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杨桂朋教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宋金明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侯立军教授、东北大学徐大可教授应邀参会。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张峻峰出席会议,并为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张峻峰校长致辞张峻峰代表学校向各位委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各位委员长期以来对学校发展、实验室建设给予的支持和指导表示感谢。他指出,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学校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是学校重要的科研平台。近年来,在各位委员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实验室科研和学术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希望各位委员一如既往地对学校和实验室事业发展给予指导和支持,相信实验室一定能发挥特色优势,不断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为建设教育强国、海洋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张峻峰校长为戴民汉教授(左)颁发聘书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助理、
  • 2025/07
    24
    2025年7月21日下午,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化学化工学院主办的“实学讲堂”首期活动在青岛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戴民汉教授作题为《海岸带复杂系统演化与临界过程》的学术报告。副校长王厚杰参加报告会并致辞,校内外百余位师生齐聚一堂,共同聆听了这场学术盛宴。戴民汉院士做报告报告合影王厚杰对实学讲堂首期开讲表示热烈祝贺,对戴院士作为第一讲的主讲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回顾了中国海洋大学与厦门大学深厚的历史渊源,强调了两校在海洋科学领域深度合作的前景。希望青年学子们把握珍贵机会,认真聆听、虚心请教、深入思考,不断拓展学术视野,提升学术水平,为海洋健康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戴民汉院士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海岸带系统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双重胁迫下面临的突出问题。针对海岸带复杂系统是否已处于临界状态及其预测与调控这一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深入解析了海岸带临界现象存在的四大核心难点。戴院士系统展望了海岸带系统科学的未来研究方向,倡导以智能化数据融合观测、耦合临界动力学的海岸带地球系统模式以及海岸带数字孪生技术体系为目标,实现对海岸带系统从“被动
  • 2025/07
    23
    7月18日至21日,由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教育厅等六部门联合主办,山东理工大学承办的“中科特肯杯”第十六届山东省大学生化学实验大赛暨山东省高等院校化学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研讨会在淄博成功举办。来自全省30所高校的127名化学菁英齐聚一堂,以实验为笔,共绘青春华章。中国海洋大学代表队表现优异,斩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奖学生合影本届大赛紧扣“化学实验创新与教学改革”双主线。开幕式上,山东理工大学校领导及大赛组委会代表分别致辞,深刻阐述了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拔尖创新型科技人才中的基础性作用,凸显“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鲜明宗旨。大赛分为笔试与实验操作两大环节:笔试全面考察实验原理、基础理论、操作规范及安全知识;实验操作则聚焦实验设计、仪器使用、数据采集分析及报告撰写等核心实践能力。中国海洋大学代表队在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夏树伟教授、包木太教授及实验中心李培峰、陈岩老师的带领下,本科生王玉、韦燕燕(一等奖),余小倩(二等奖)、卢雪丽(三等奖)凭借扎实功底与稳定发挥,在激烈竞争中获得佳绩,充分展现了学校在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上的深厚实力。在同步举行的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研讨
  • 2025/07
    23
    近日,第三届全国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在北京化工大学圆满落幕。我院教师林子昕副教授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创新的教学理念,一举摘得大赛最高奖项——特等奖,展现了我院教师卓越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本项赛事由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主办,聚焦化工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全面考察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组织能力及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能力,共吸引了来自天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全国59所高校的99位教师参赛。经专家组严格评审筛选,最终确定来自全国24所高校的32位优秀教师晋级决赛。决赛现场,林子昕副教授展示出扎实深厚的专业功底、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以及对教学工作的满腔热忱,并基于BOPPPS模型六阶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巧妙嵌入PBL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受到专家评委与学生评委的高度认可。长期以来,学院对本科教学中心地位高度重视,持续优化教师培养体系,并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了系统性支持。学院通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教学沙龙”“名师工作坊”等多种形式,营造潜心教学、追求卓越的浓厚氛围,同时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
  • 2025/08
    11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孟祥超教授课题组在海水电解制氢方向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Direct Natural Seawater Electrolysis through a Photoinduced Asymmetric Electric Field”(光诱导不对称电场促进天然海水直接电解)为题,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志》)。氢能作为一种零碳、高热值的清洁能源,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由于海水资源占地球水储量的96.5%,因此天然海水直接电解是获取绿氢的理想途径。然而,其工业化进程受到阴极沉淀附着和水解离动力学缓慢的限制,需要合理的策略来破坏界面氢键网络,以实现有效的OH⁻扩散通道和界面水分子构型的重新调整。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光诱导不对称电场(PAEF)来调控界面水分子构型的有效策略。首先,PAEF在光照条件下能够动态调整界面水氢键网络,形成OH⁻扩散通道并促进水分子的重新排布。进而促使OH⁻向海水中的快速扩散;同时,通过增加的水合钠离子能够将界面水分子重新调整
  • 2025/07
    06
    7月4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程喜全教授应邀做客我校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在化学化工学院三楼会议室作题为“高性能纳米纤维油水分离膜结构设计”的学术报告。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李召斌、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包木太教授、化学系主任李一鸣教授、化工系副主任孟祥超教授等教师及相关研究方向的众多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本次学术报告会,报告会由苏保卫教授主持。程喜全教授详细介绍了高性能纳米纤维油水分离膜结构设计的策略,重点分享了其团队聚焦的PLA/PEO改性超亲水膜、CS/PVA-SMa改性超亲水膜、PLA-PF-AS改性超疏水膜的精密构筑、界面化学结构与表面形貌对油水分离膜的表面亲水性与分离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以及油水分离膜的生物友好可降解性等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程喜全教授还简要介绍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其它研究方向的研究成果。程喜全教授作学术报告报告结束后,程喜全教授就超疏水、超亲水纳米纤维油水分离膜的研发与参会的师生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本次学术报告开阔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在场师生收获颇丰,报告会圆满成功。会后,程喜全教授与化学化工学院参会老师们合影留念
  • 2025/07
    06
    6月22日,由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化学化工学院主办的第十七届“海川”学术论坛暨中国海洋大学首届同位素海洋科学应用技术研讨会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举行。本次会议聚焦同位素技术在海洋水团运动示踪、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海洋污染物溯源和输移过程、生态系统营养动力过程及气候变化响应等核心领域的前沿进展。 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李召斌、院长李先国、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副处长周立明出席会议。来自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广东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科院海洋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和学生参会。合影李召斌书记对与会各位专家表示热烈欢迎,指出了本次研讨会的主旨和重要意义。周立明副处长对学校大型仪器平台建设和共享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在研讨会专题报告环节,与会专家围绕同位素技术在海洋污染物溯源和输移过程、海洋水团运动示踪、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营养动力过程及气候变化响应、同位素质谱平台建设和同位素标准制备等方面,进行了17个专题报告,分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