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中的汞元素以其潜在的生态毒性以及存在的持久性而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在中国三类区域(沙尘源区、大城市区以及偏远海岛)设立采样点,分析了沙尘传输路径上气溶胶汞的性质与混合过程。在大城市地区气溶胶汞的年平均浓度最高,上海和北京分别达到了146.7和274.7 pg/m3,其主要归因于人为排放。由于气象条件(尤其是温度和风速)和排放源强度的变化,秋冬季节的气溶胶汞浓度较高,春夏季较低。在沙尘源区,汞的富集因子也较高,总悬浮颗粒物(TSP)中为17-64,细颗粒物(PM2.5)中为38-252,表明在该地区已经发生沙尘与人为污染气溶胶的明显混合。在气团的长程传输过程中,人为汞排放致使气溶胶汞浓度以及富集因子进一步升高,进而可能影响汞的生态循环。用正定矩阵因子法(PMF)对气溶胶汞的来源进行了解析,在三种类型的采样点中,煤燃烧和金属冶炼对气溶胶汞的贡献达到52-94%(图1)。在沿海地区,海盐也是气溶胶汞的重要来源,船舶排放也可对其有一定贡献,这一点不容忽视。本研究提升了对于中国不同地区气溶胶汞污染特征的了解,揭示了沙尘与人为排放污染物之间的混合在气溶胶汞长程传输中的重要作用。

图1 采样点的分布以及各采样点气溶胶汞的来源解析结果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领域顶尖刊物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2018年期刊影响因子为5.589。
文章链接:http://doi.org/10.1016/j.scitotenv.2018.08.137
Citation: Guangyuan Yu, Xiaofei Qin, Jian Xu, Qi Zhou, Bo Wang, Kan Huang, Congrui Deng*, 2019.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ulate-bound mercury at typical sites situated on dust transport paths in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648: 1151-1160.